首页 美食 正文

最新赛龙舟图片简笔画彩色(赛龙舟图片简笔画)

[18] 教育和习惯都是后天获得性的,不同之处只在于,教育需要知识传授和学习积累,而习惯则是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。

[59] 对于儒家道德哲学所作的这种解释,是完全符合儒学精神的,这就是我所说的自然理性,这种自然理性首先是由最原始的自然情感表现出来的。[59]《唐君毅新儒学论著辑要》,第146页。

最新赛龙舟图片简笔画彩色(赛龙舟图片简笔画)

他对情理的重视和强调,更超过传统儒家哲学,特别是宋明理学。只有承认道德情感既是个人的,又有共同性、共通性,既是特殊的,又有普遍性,既是经验的,又有超越性,才能走出康德哲学的限制,回到具体理性的思路上,使道德问题得到解决。这个问题与中西哲学都是有关的。儒家哲学并不是这样处理情感与意志、理知的关系,儒家哲学虽然将意志、理知与情感紧密联系起来,甚至有轻视理知的倾向,但它承认意志、理知是心灵的重要组成部分,儒家的情感哲学并不是唯情主义。但他所说的真情,就是现前原有的真实生命。

但是后来,他又作出了更加明确的解释,认为中西文化的区别是理性与理智的区别,而他所说的理性,依然是指情感而言的,只是不再强调本能冲动而是主张向上一念之合理性。因此,他得出结论说:人生关涉理智方面的事项,绝对要用科学方法来解决。分析本身是一项理智性的工作,西方哲学偏重于理智理性,以形成知识体系为其主要任务(所谓分析方法或哲学方法也属于该体系)。

总之,关于情感的事项,要就我们的知识所及,尽量用科学方法来解决的[20]。只有承认道德情感既是个人的,又有共同性、共通性,既是特殊的,又有普遍性,既是经验的,又有超越性,才能走出康德哲学的限制,回到具体理性的思路上,使道德问题得到解决。有些学者将意识区分为情感和知性两种,按照这种区分,本无所谓意志。四、理性主义哲学中的情感问题 三四十年代,中国哲学有进一步发展,金岳霖、冯友兰等哲学家运用西方的理性主义方法解释中国哲学,作出了重要贡献。

内观法最大的功能,就是‘自己的认识,而在哲学方法中,就是直觉法。[26] 袁家骅:《唯情哲学》,第23页。

最新赛龙舟图片简笔画彩色(赛龙舟图片简笔画)

而这种分离,正是中国哲学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步骤。儒家所说的一体,是一种境界,也是一种存在状态,但它承认世界的差别性,有理一分殊之说。[45] 朱谦之:《一个唯情论者的宇宙观及人生观》,第78页。仁就是本能、情感、直觉,……理智虽是无私的,静观的,并非坏的,却每随占有冲动而来,因这妨碍情感和连带自私之两点,所以孔家很排斥理智。

正如袁家骅所说:人们呀,你只要体认得你自己的一点真情,你就得到宇宙的本体了。……此人类之所以异于一般生物只在觅生活者,乃更有向上一念要求生活之合理也。林宰平对情感与道德的肯定,并不是全面否定科学,而是为二者划出一个界限,然后使人得到全面发展,至于二者如何结合,他没有也不可能提出一个方法。如果上提而为超越的本心,那就能够解决康德的问题,既能建立道德法则,亦能心悦理义,理义悦心,亦即感兴趣。

这个问题与中西哲学都是有关的。[18] 菊农提出人是情感的动物,这无异于对中国传统哲学(特别是儒、道两家)的人格理论的一次画龙点睛式的提示,而与西方的人是理性的动物、人是语言的动物等说法有很大区别。

最新赛龙舟图片简笔画彩色(赛龙舟图片简笔画)

在这一点上,他既要回答康德的问题,又要回到儒家的立场,就只能在康德所未注意的心的问题上求解决。[17] 他一方面对情感与知识作了区分,另一方面又把情感纳入知识之下,当知识具有科学方法之后,就更要指导情感,使其程度提高、方向得当。

[31] 袁家骅:《唯情哲学》,第73页。丁文江毕竟是相信科学的,当知识获得了一种科学方法的时候,他认为就能够指导情感。就情感问题而言,则有两部著作问世,一是袁家骅的《唯情哲学》[24],一是朱谦之的《一个唯情论者的宇宙观及其人生观》[25]。至于人生观的问题,比较复杂,其中既有价观值的问题,又有知识论的问题,论战之所以显得混乱,与此也有极大关系。这确是与中国传统哲学的联系更加密切了。但是后来,他又作出了更加明确的解释,认为中西文化的区别是理性与理智的区别,而他所说的理性,依然是指情感而言的,只是不再强调本能冲动而是主张向上一念之合理性。

[43] 这种快乐既是美学的,也是道德的,是一种美和善的人生观,与儒家所说万物一体、内外两忘以及无滞著之乐是一脉相承的。这与儒家哲学有很大差别。

由吾人移情万物之审美意识,亦可使吾人于万物之流行变化互相贯通中,直觉-宇宙生命之内部鼓荡而接触神之存在。五六十年代以后,当代新儒家面对西方哲学与科学理性的挑战,坚持本位文化,在陆续建立他们的理论学说的时候,就不能无视理性主义的问题,但是必须同中国的儒家哲学相结合,重新建构新儒学体系。

儒家哲学的特点,正如牟宗三先生所说,理与情,即道德理性与道德情感(不是私欲之情)是浑融在一起的,因而是活的。在高等精神中三者不分离,这也是很有道理的,因为任何认识都不能没有情感作用和意向意志活动,而任何情感的活动也有认识与意志的参与。

而他所说的科学方法主要是指自然科学方法。[53] 冯友兰:《中国现代哲学史》,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,第244-245页。要求情感与理性的统一,并以道体现这种统一的诉求,正是金岳霖哲学的特点,是他融合中西哲学的主要思路。进入 蒙培元 的专栏 进入专题: 情感哲学 。

他说:中国文化中有宗教性的超越情感。凡有情感的冲动都要想用知识指导他,使他发展的程度提高,发展的方向得当。

二者本来密切相联不离。后者为物观上的理,不妨简称‘物理。

中国人喜讲情理或事理,是活的,所讲的都在人情中。他对情理的重视和强调,更超过传统儒家哲学,特别是宋明理学。

这当然不是丁文江本人的见解,但是,如果按照谁也不能放弃谁的说法,本来是能够得出这个结论的。情感是知识的原动,知识是情感的向导。个人为培养情感起见,应生息于能与自然接触的境遇下,与自然融洽无间,不但使人生美化,亦可窥见宇宙的神秘,领略到超人格活动的意义。[52] 冯友兰:《三松堂自序》,三联书店1984年版,第264-265页。

梁启超的这一看法立即引起大家的重视,很多人相继对此发表见解,互相争论。唐君毅所说的情感,是超越个人私情的宗教情感,将儒家哲学中的情感进一步超越化、形上化了,这也可以视为情感哲学在现代的一种表现。

他所关注的,正是人的理性与情感活动,二者不可缺一。因此,丁文江在《玄学与科学——答张君劢》一文中提出知识与情感的关系问题,试图对人生观下定义。

知识论所关涉的是理智,而哲学(他称之为元学)所关涉的是整个的人[50]。人生问题无论为生命之观念、或生活之态度,都不能逃出这两个原理的金刚圈,所以科学可以解决人生问题。

打赏
发布评论

  • 获取随机昵称